随着各地小学进入期末,不少小学低年级家长晒孩子期末考成绩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孩子们的语文、数学、英语几乎都考满分,俨然已经成为“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代表。也有不少网友并不认可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成绩都是一时的,到了高年级未必就能考这么好。
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1月25日报道,家长在朋友圈晒娃,四年级似乎是一个分水岭,孩子在上四年级之后,家长就越来越少晒娃了,到了六年级就完全消失,什么话都不说了,就像没生过孩子一样……
我注意到,这个新闻被转发到一个微信群里,得到强烈认同。一位朋友说,你没有看到我朋友圈只有妹妹了吗,因为哥哥已经四年级了。另一个朋友则说,我“没”儿好几年了。
我家孩子今年上一年级,上周四才结束期末考试,考完试当晚就有家长在群里向老师询问成绩了。我倒觉得,家长们着急问成绩,在朋友圈晒成绩之类的,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小的时候,虽然没有教育“内卷”的概念,但考试结束了,也会被家长、亲戚们追着问成绩。考得好的,家长跟着高兴,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也要到处跟人家“炫耀”一下;考得不好的,巴不得别人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只有当了家长之后,才知道养孩子的不容易。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是天壤之别,几乎每个家长都要时时刻刻关注老师在群里发的通知,家长们白天忙工作,下班之后还要仔细查看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负责督促和辅导孩子的功课,有时候甚至陪着做作业要做到很晚。孩子接受能力不强的,家长没少跟着着急、上火,甚至生气、动粗,孩子能考得好,也是对家长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回报。
再者,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分数不重要、分数代表不了什么。有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有些孩子平时比较粗心大意,有的孩子缺乏对生活经验的认知,这些问题多多少少都可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
最近,“鸡娃”成为媒体上热议的话题,当下似乎很少有父母能轻易地免疫“成功学焦虑”。从孩子出生开始,不少家长就陷入考高分、要成功的漩涡而难以自拔,与“鸡娃”相伴的是另外一个词——“普通人”,我们都要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前段时间,一张“中国当代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预估变化”的线状图在朋友圈流传,其中不乏调侃的意味,但也大体反映了社会的实际情况,其大意是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家长们的预期值会逐步地下降,小学的时候还指望孩子将来能考到985、211,到了初、高中,底线一再降低——能考上个大学就不错了。
其实,那些陷入过度焦虑的父母只是少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是一个互相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会跟着成长、成熟。但是,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并不代表家长就从此放任不管,对孩子没有任何目标和要求了。在该努力的学业阶段,家长还是要继续努力,该付出的也还是要付出的。
不仅每个考得好的孩子需要肯定,背后辛苦付出的家长也需要认可,毕竟,一个学期过去了,家长都没少操心,自己的不容易也得到了些小小的奖励。(胡波)
长安大学研究团队再次利用北斗技术成功预警
脊柱侧弯将她的腰背拉成“弓” 医生妙手施
西大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
我国去年新增2640家雷达相关企业 陕西雷达
“基因魔剪”给每个癌细胞打上独特标记 追
严师德 破“五唯”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迎来改
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基
纳米颗粒“自下而上”造出超硬金属
山东济南通报两小区部分居民腹泻事件
多天流水席、空气不流通 农村婚宴如
聚焦疫情防控:春运出行是否需隔离?
足不出户分享家乡味道 快手直播“全
刘德华首个社交账户为何选择抖音?抖
在时代江河中,捕捉那一股股自信坚定
剧版《风声》:实验谍战剧打开新方式
白玉兰绽放,向世界传递新声
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
国家移民局:确有需要来华的外国人
习近平浙江行丨十五年后再访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