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流行、不良网络游戏和周边文化产品渗透到校园、因沉迷网络游戏引发家庭冲突屡见不鲜……日前,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不少委员呼吁加速净化网络环境,完善“青少年模式”。(见1月25日《新京报》)
“丧文化”是指青年群体中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目前,“00后”中学生是“丧文化”的主要受众。“悲伤蛙”“葛优躺”等表情包,更是十分流行。
时下,互联网成了年轻人情绪的宣泄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压力、本领恐慌等状态,都会借网络去释放。
“丧文化”的出现,特别是青少年成为其主要受众,着实让人忧虑。“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奋斗理念,事关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正因此,在青少年中强化“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理念和价值观,无疑十分重要。
事实上,青年人只有朝气蓬勃,有理想、有力量,勇于吃苦奋斗,正视人生苦痛,坦然面对各种压力,才可能远离各种颓废状态,成为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
抵制“丧文化”对青年的侵蚀,理当从净化网络环境开始。对充斥恐怖、暴力、血腥的网游,“丧文化”主题的表情包、文章、视频等,都需要从源头上阻隔,完善“青少年模式”和举报奖惩措施,建立网络不良信息预警机制等,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向上的网络文化空间。
当然,网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实中,无论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应正视个别青年失去目标、陷入颓废泥沼甚至麻木生存的状态,对其全方位“施以援手”,比如,追溯青少年“丧”的心态根源,扭转“物质富足而精神空虚”的失衡状态;再如,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鼓励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社交活动,积极融入同学群体、融入社会,学会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共同成长;此外,还要帮助他们在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引领自己日常的行为。
抵制“丧文化”,要多给年轻人一些“铠甲”、一些力量。
长安大学研究团队再次利用北斗技术成功预警
脊柱侧弯将她的腰背拉成“弓” 医生妙手施
西大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
我国去年新增2640家雷达相关企业 陕西雷达
“基因魔剪”给每个癌细胞打上独特标记 追
严师德 破“五唯”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迎来改
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基
纳米颗粒“自下而上”造出超硬金属
山东济南通报两小区部分居民腹泻事件
多天流水席、空气不流通 农村婚宴如
聚焦疫情防控:春运出行是否需隔离?
足不出户分享家乡味道 快手直播“全
刘德华首个社交账户为何选择抖音?抖
在时代江河中,捕捉那一股股自信坚定
剧版《风声》:实验谍战剧打开新方式
白玉兰绽放,向世界传递新声
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
国家移民局:确有需要来华的外国人
习近平浙江行丨十五年后再访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