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安在线 > 新闻资讯 > 西安 > 正文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2018-04-26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017年10月,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举行,这是作者在科技文化与科普教育分论坛演讲的文字稿。】

大家好,我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是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的,很多人因此以为我是少年班的,但这是个误解,我经常需要纠正一下:我上的是化学物理系,不是少年班。少年班是一个院系,跟化学物理系是并列的。所以我是属于“少年班之外的少年大学生”,这样的人在科大也是很多的。

我23岁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专业是理论与计算化学,现在的职务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更多的朋友可能是通过我的微博和我的科普文章认识我的,我的微博叫做“中科大胡不归”,目前有100多万粉丝。我的专业是化学,但我的大部分科普著作并不是关于化学的。那么我是怎么做起科普来的呢?在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科普的经历和思考。

我开始做科普,是在2015年的3月。当时许多媒体报道了所谓“中科大潘建伟项目组实现量子瞬间传输技术重大突破”,大量读者围观赞叹,但最常见的评论是:“每一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不明觉厉!”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星际迷航》中的传送术

刚好我对这项研究学过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知道它在学术上叫做“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属于“量子信息”这个领域。因此我能看出来,记者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报道完全不得要领,无怪乎读者更加看不懂,——以己之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呢?当然,我并不打算对记者求全责备,这本来就是需要专业人士才能说清楚的东西。

因此,我打算基于我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加上对我认识的潘建伟研究组同事的采访,来写一篇说明白这项研究的文章。这就是我的第一篇有意为之的科普文章,标题叫做《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发表在我的微博上。

当时我的微博粉丝还不到8000人,但令我有些吃惊的是,这篇文章的反响意外的大,转发和评论像潮水一样涌来,许多大V就是在那时关注了我。后来我能够理解,我为一个群体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这个群体就是:对量子通信感兴趣的传统通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