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募捐缘何难摆脱质疑缠身窘境
个别平台称真实性由发布者负责有网友募捐只因不想花自己的钱
调查动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河南省周口市一对夫妻以3岁女儿患疾病为由发起网络募捐,这对夫妻拿到捐款后并未及时送孩子就医,而是在当地相关部门督促下才送孩子去医院。目前,警方正在调查夫妇是否涉嫌利用女儿诈捐。
此事引发社会对网络募捐的关注。网络募捐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本报记者 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 杨雨桐
近年来,网络募捐迅猛发展。成本低、传播快、效率高,成为不少确需帮助的人选择网络募捐的理由。
然而,在网络募捐平台,真伪信息难辨,诈捐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一次次透支着社会爱心,也对网络募捐平台监管提出挑战。
诈捐事件时有发生
2016年1月,所谓的“知乎女神”童瑶炮制“鸡汤文”,又注册另一账号扮演患病女大学生“ck小小”,然后上演起双簧苦情戏,骗到15万余元爱心款。被网友拆穿身份后,选择投案自首。
类似的通过网络募捐诈捐事件时有发生。
为规范网络募捐运转,民政部于2017年公布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
两项行业标准明确规定,在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平台不应为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个人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公开募捐信息不应与商业筹款、网络互助、个人求助等其他信息混杂。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尽管两项行业标准对网络募捐相关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但现实中仍不时出现一些问题。
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众筹项目刷屏朋友圈。按照“同一天出生的你”项目设计,网友输入自己的生日信息后,系统会出现一位与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贫困儿童。此时,网页会鼓励网友向这位贫困儿童捐款1元。该募捐引发不少人参与。不过,有人质疑该活动涉嫌诈捐。有网友发现,一些贫困儿童的资料互相矛盾,有的生日日期不存在,有的生日有好几个,甚至大多数小朋友的理想都一模一样。后经民政部门调查,此次募捐活动涉嫌违反了慈善法有关募捐信息发布的规定。
疫情下的这堂“亲子课” 你和“小神兽”都
甘肃高校“花式”授就业经:毕业生“云端”
研究发现:所有年龄段儿童都对新冠肺炎敏感
爱心企业再次通过西安市红十字会向4所学校
华南江南局地有降雨 东北大部气温将下降4~
中国邀外资共造世界级芯片产业 美媒:令人
文化和旅游部:预计“五一”实现旅游收入88
黑龙江虎林回应清收11.2万亩耕地引议:宣传
从波音777X学习中国制造强国之路
矿企向沙漠直排尾矿,为何3年后才问
撞死女童、找人顶包、交警包庇,他凭
年内79起"双反"调查 中美
京陕联手打造战“疫”歌曲《风雨无阻
《碟中谍7》在英国复工 《黑寡妇》撤
复工成电影业最大难题?多地出台“硬
疫情之下电影行业如何突围?
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
国家移民局:确有需要来华的外国人
习近平浙江行丨十五年后再访余村